设为主页 收藏 试运行期间联系方式:027-87745426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理论探讨

关于公墓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殡葬协会】

近年来,我国的公墓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市民的趋之若鹜,从业者的高额利润,为公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公墓,已经从当初骨灰处理的过渡形式,发展为城镇居民骨灰处理的重要甚至主要形式。然而伴随着这一行业的快速膨胀,这一行业自身的弱点,比如对土地资源的大量耗费等,也愈来愈清晰的呈现出来。有些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公开明确禁止公墓业的发展。
         公墓业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公墓业的广大从业者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研究并澄清这一问题,关系到这一行业的存亡,关系广大从业者的前途、命运。
         任何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两个方面:社会及其发展对这一行业的需求度以及行业本身发展的科学合理。我们对公墓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要从这两方面来切入。
         一、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需不需要公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墓满足了社会的什么需求,它以什么价值及意义存在于社会。
         1、公墓对个体来说,是对生命的纪念
         公墓是一个个生命曾经存在的符号。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其中,社会需求,包括情感、友谊、归属等。低层次需求未满足的人,是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的。比如,一个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人,不会去买公墓,更不会去买高档公墓。公墓是承载人们亲情与哀思的标志物,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以基本满足的基础上,精神需求的发现与满足。“死是生活的终止,生命可以永存”。 250定律说,一个人有250个社会关系,逝者虽然肉体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这众多的亲友心中的精神生命却永存。公墓的存在,正是这种精神生命的延续,是生者对逝者生命的纪念。
         2、公墓对社会来说,是对历史的纪念
         历史是由一个个逝去的人书写的,这一个个逝去的人的集合,构成了历史的一个方面。对逝者的纪念,也就是对历史的纪念。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个没有根的民族。历史靠什么体现呢?我们可以有史书和文物,但公墓体现的历史,更加具体、更加厚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很多都书写于墓穴之中。与这些个体的墓穴相比,现代的公共墓地承载的历史信息更为集中。从这个意义来讲,一个地区公墓的建设,是这个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更突出的体现。
         由此可见,公墓,不是简单的坟、墓地,以至于陵园,她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历史的认知、感悟,让人们以对逝去生命的认知,去感知未来的生命,以对过去历史的咀嚼,去承载未来。人们通过公墓的形式,来释放这种感情、精神需求,公墓通过满足、引导这种需求而存在,通过挖掘这种需求而发展。
         于是,我们说,公墓满足的是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其人文、历史价值存在于社会中。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追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物质需求的满足,必然带来更大的精神需求。公墓因其这种精神、文化价值,不但被社会所需要,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公墓也只有立足于人文的、历史的角度,具有足够的精神、文化内涵,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其次,我们要明确,公墓业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公墓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公墓还以“卖墓地”这种粗放式的经营为主,导致人们产生“在土地卖完之后公墓业能否存在”的疑问。
         公墓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组中,属于“社会服务业”中的“居民服务业”。这是一种很科学的行业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卖墓地只是公墓经营的开始,而不是终结。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售墓之后的服务上。丧、殡、葬、祀,卖墓注重的是“葬”,服务注重的是“祀”。祭祀的过程,实际就是对人们纪念生命、缅怀历史等精神需求的一种经营。
         人类对于生命、对于历史的探索是个永久的话题,这种精神需求,也将是是一种永久的需求。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以墓穴为载体,不断地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再创造一种新需求,再满足新的需求。如此,周而复始,在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达到企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永生。
         墓地售完,不是公墓的落日,而是公墓的黎明。出售墓地,只不过是墓地的初次开发,以逝者的墓穴为基础,以逝者的社会关系为依托,可以进行多层开发。墓地售完,不是公墓的落日,而是公墓的黎明。出售墓地,只不过是墓地的初次开发,以逝者的墓穴为基础,以逝者的社会关系为依托,可以进行多层开发。
        比如以阜新的风俗为例,逝者在去世的头七、三七、五期、一周年、三周年,都要进行祭奠。过了这个期间,只是在春节、清明、七月十五鬼节、十月初一送寒衣来祭祀。这是正常的祭祀程序。那我们能否考虑创造出对逝者进行个性化的祭祀机会呢?比如逝者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这是对逝者个体的纪念。还有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如清明节,国家要组织祭奠轩辕黄帝陵,公墓能否组织由当地政府牵头的公祭仪式,祭奠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烈士、功臣呢?这会大大地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墓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有骨灰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效益。这就是对公墓人文、历史资源的商业开发。
         以这种经营理念来看,公墓业具有无尽的发展空间。
         以上论述,让我们明确,公墓的存在,不仅仅是中国“生有时,死有地”古老观念的继续,更是现代精神文明需求的一种载体。将随着现代文明的升华而发展。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目前的发展状况,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公墓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实际是公墓业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管理问题,我们将另行具体研究。这里只探讨一下公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层面问题。
         公墓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取决于政府对公墓业的科学管理与公墓业对自身发展的科学把握两方面。
         (一)政府对公墓业的科学管理
         要明确政府在公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政府对公墓业应该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
         1、要清醒认识公墓业的宏观发展方向及其隐患。
         要明确公墓业在整个社会及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认清公墓业发展的潜在问题,解决好对公墓业的发展和制约问题。
         死人与活人争地以及公墓业发展对地区规划上的制约,是公墓业长久发展的两大隐患。
         公墓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墓业经营的不是土地而是服务。公墓业是个高资源耗费的行业,中国不是个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如何以有限的土地面积去承载无限的逝者,首先取决于政府的认识程度及管理力度。
\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一旦骨灰以公墓形式安葬了,无论是合法公墓,还是非法公墓,如果让丧户再把骨灰迁出,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杜绝这类问题的产生,就要在源头加以控制,做好公墓的规划和审批工作。
         2、要实行科学、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无论从全国或各个地区来看,公墓业的市场规模都是一定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公墓经营的质量和公墓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反比。数量控制是质量要求的基础。
         公墓业一直都实行审批制度,经营性公墓都要经由省级审批。这实际已经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但面对有些地区的混乱的公墓市场,说明我们的市场准入制度还不是很科学、严密。
         尸体和骨灰是所有殡葬市场的源头,是丧、殡、葬、祀这一丧葬过程的载体。控制了尸体,就控制了殡仪市场,控制了骨灰,就控制了公墓市场。要解决公墓市场混乱问题,要从对骨灰的控制入手。
         3、建立公墓管理的长期观念
         由于公墓业的特性,公墓的长期存在是必然的。避免由于公墓的长期存在给社会带来负担,并设法维持其长久的经营活力,是政府对这一行业管理中应予特别注意的。
         具体方面,如公墓管理期限的界定、管理费的提取和收取、到期墓穴的处理等,随着公墓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即将就要面临的、敏感而复杂的具体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在树立长期管理观念之上,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以协调。
         4、宏观政策、规定的形成,要以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基础
         比如公墓长期管理费问题。这是一个基于公墓管理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公墓财务管理问题,是公墓管理特有的问题。涉及到成本的计算、收入的结转、利润的形成等具体的财务核算细节,需要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政策规定,来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5、建立公墓管理的系统观念
         对经营性公墓,从审批到其后期管理,对问题的预见性、政策的前瞻性、措施的配套性,要有系统观念,采取系统措施。
         还以长期管理费问题为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行业性的财务政策和行政规定相结合,比如违反财务规定,行政怎样进行处罚,以财务政策为基点,以行政规定为手段,才能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二)公墓自身的科学发展问题
          1、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
         科学的经营理念是公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营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企业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正确认识,对适应当地丧葬习俗有充分考虑,对引导消费需求、造就新消费需求的能力有充分的准备。
         经营理念要有科学的市场定位和企业定位。所谓市场定位,就是要明确当地公墓市场发展基本情况,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市场发育是否成熟,市场管理机制是否严密等等。企业定位,包括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等方面。
         2、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如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的营销机制、对外的竞争机制等。
         3、保持公墓企业适当的规模
         规模产生效益。一定的企业规模,是公墓自身持久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里,不是说公墓越大越好,而是说要保持公墓能够进行梯度开发最起码的规模。
         公墓维持长期运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墓穴长期管理费收入、管理期服务收入和到期墓穴的再次开发收入。其中前两部分为主要收入,都和公墓的规模有直接的关系。
         公墓长期管理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公墓规模。
         管理期服务收入受制于公墓规模,源于两方面原因:丧户的消费习俗和公墓的社会影响。
         对公墓的消费,本身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有人买公墓了,才有更多的人来买公墓,才有能消费得起的人都来买公墓。
         服务收入的多少,源于消费人群的大小。根本出路在于我们不断培养丧户的消费习俗,而消费习俗的培养取决于公墓的社会影响力。规模越大的公墓,新的消费习俗的培养越容易成功。小公墓带动社会性消费很困难。
         另外,影响公墓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有企业人才战略、经营方式选择等,在这里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公墓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还有其现实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墓企业,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服务于大众,才能发展自己。在社会、群众、企业共赢的局面中,才有公墓的长久发展,才有企业的未来。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