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 试运行期间联系方式:027-8774542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读书公益

[挖掘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烈士遗物诉说英雄过往

2023年09月30日

2023年8月25日上午9点,我们如约来到陈永弟烈士的子女家中,一进客厅,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型展馆:衣架上挂着烈士生前穿过的制服,椅子上摆着烈士革命时期用过的公文包、皮带等,一个特意支起的横杆上搭着行军用过的马袋,茶几上摆满了纪念章、勋章、书信、文稿、相册、钱包、指北针……其中,一件蓝色的授衔服及三枚勋章(八一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无声地提示我们,烈士的革命生涯覆盖了三个重要阶段……这些珍贵的遗物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折射了陈永弟烈士追求革命理想的光辉一生!

DSC07116.JPG

一张照片

1917年,陈永弟出生在四川通江县一个山村贫农家庭。1932年12月18日,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拉开了建立川陕苏区的序幕。也就是在那一年,作为儿童团团员的陈永弟,参加了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其时,陈永弟年仅15岁。

陈永弟读过私塾有点文化,参军后基本从事文化宣传工作。长征期间,陈永弟在红四方面军军委会警卫营做文书工作。红军长征途中,陈永弟跟其他的红四方面军战士一样来回过了三次草地,吃过树皮草根、啃过牛皮带,甚至还捡过马粪中的豆子吃,历尽千辛万苦。长征途中,除了常规行李,陈永弟背后还背了块写了字的木板用于写字学习。因为要印报纸、做宣传,陈永弟一边行军打伏,一边还请教廖承志、车耀先两位首长,刻苦地学文化,学写仿宋体、刻钢板。陈永弟年纪小,廖承志经常跟他开玩笑,喊他“红小鬼”。

长征胜利,陈永弟跟随部队到了延安。1937年6月,陈永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陈永弟在党中央机要科做机要工作,任收发科长,做译电员,专门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收发电报和文件。

这是陈永弟20岁时的画像。都说三十而立,而20岁的陈永弟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了!

画像背面陈永弟写了说明:原照摄于1937年12月,延安。画于1959年10月31日,宁波。

DSC07126ok.jpg

两度“牺牲”

抗日战争初期,陈永弟从延安被派往全国抗战主战场之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整个抗战期间,陈永弟都在山东从事机要工作,是我党在山东的机要工作创始人之一。期间,陈永弟还曾到铁道游击队任过党代表。

在山东抗战期间,一天得知鬼子要来扫荡,机要组的人员就各自带上机要文件,分头突围。陈永弟带着文件,一边跑,一边销毁文件,结果一脚踏空,掉进了一个深坑里,他顺势躲在坑里把文件一口一口地吃掉,销毁。等到天黑之后,陈永弟从坑里爬了上来,又趁着夜色拼命往事先约定好的目的地奔跑。从夜晚到白天,不知道跑了多久,也不知道跑了多远。白天奔跑时,为了轻装上阵,减少束缚,他把外衣都脱下扔掉了,但到了夜晚天气寒冷,看到战场上到处都是丢弃的衣物,他就一边跑,一边又捡起衣服穿上。

历经千辛万苦,直到第三天才赶到部队。回到部队后,陈永弟才知道,部队已经把他作为“牺牲人员”上报中央了,因为他是机要人员,牺牲后一定要上报中央备案。

陈永弟曾对子女说,他一共有两次被作为“牺牲人员”上报中央。

更有戏剧性的是,解放后,陈永弟第一次回家探亲,当陈永弟站在父母面前时,父母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盼望多年没有儿子的消息,在那个战乱年代,父母以为陈永弟早就牺牲了。

也就是那一次回老家,陈永弟才知道当年他们陈氏家族13个兄弟姐妹参军,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

DSC07075ok.jpg  DSC07074ok.jpg   DSC07073ok.jpg

三枚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陈永弟随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南下,曾任三野前线指挥部副政治协理员等职务,而且在这期间负过伤。

有一次正在开会,敌机来轰炸了,得赶紧撤离,陈永弟左脚刚踏出门外,一颗炸弹落下来,爆炸了,他前面的一位女干部当场牺牲!陈永弟的膝盖被炸伤,伤好后就落下了一个月牙形状碗口大的伤疤。

陈永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功臣颁发勋章陈永弟荣获三枚勋章:八一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这是国家对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军人授予的最高荣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陈永弟转业来到武汉,在长办(当时全称为“国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任机关福利科科长、水文处处长、长办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党内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中共长办临时委员会委员。


毕业证书ok.jpg

一世情谊

在陈永弟烈士的遗物中,一本已经泛黄的牛皮纸质简易活页小相册,相册首页是朱德总司令的照片,并配有钢笔书写的文字“我一见到您的像(相)片,脑海里会马上想起您那诚恳虚心实际的讲话,说不出比父母还好的慈爱……”,里面大部分照片都是陈永弟的战友或同事,每张照片下面都批注了他们的名字和优点,他眼中看见的全是身边人的好。

另一张特别的照片背后则藏着一段温暖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永弟一直在浙江宁波军分区及镇海、慈溪等地工作。1951年10月,陈永弟与同在22军服役的谢静结为伉俪。1952年12月,陈永弟夫妇在宁波部队医院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待产期间照顾谢静的阿姨后随其出院到陈家打理家务、照看孩子。其后几年,陈永弟夫妇的另外三个孩子次第出生。平时,陈永弟夫妇忙于工作,四个孩子就都由阿姨一人照看

阿姨是宁波人,有两个孩子,家就在宁波。阿姨来到陈家工作后,随陈永弟夫妇工作调动,阿姨也一路从宁波、镇海来到慈溪。陈永弟每次到宁波军分区开会都会抽空看望阿姨一家。有一次,陈永弟从宁波开完会回到慈溪,进门时手里抱着个女孩儿,女孩看到阿姨兴奋地喊了声“姆妈”,阿姨驀然转过身来,眼里满是意外和惊喜,笑着笑着眼窝里溢出了泪水。原来,阿姨离家远了,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偶尔流露出对孩子的思念。陈永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毅然决定把阿姨的女儿嘉梅抱回自家一起养。陈永弟认为嘉梅年纪小,又是女孩,待在母亲身边更好照顾。从此,嘉梅就随母亲在慈溪和陈家人一起生活,她喊自己的妈妈“姆妈”,喊谢静“妈妈”,陈家多了一个女儿,陈家小兄妹也从此有了“嘉梅姐姐”。

1960年,陈永弟转业来到武汉时,全家也随之搬到武汉。陈永弟特意在当地给阿姨安排了工作。陈永弟一家初到武汉无亲无友。阿姨回去后,用陈永弟夫妇留给她的钱买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寄到武汉,而且每年都会为陈家四个孩子每人做两双布鞋,帮全家每个人织好毛衣寄来。

时至今日,陈永弟的子女依然跟阿姨一家保持来往,就像亲人一样。

DSC07114ok.jpg 

红军战士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很普通的塑料钱包,钱包里有陈永弟一家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陈永弟生前,无论上班、出差还是最后生病住在医院里,这个钱包一直都随身携带着。陈永弟去世后,妻子就把这个钱包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了。

钱包中一张是陈永弟夫妇的合影,另一张是四个孩子的合影。孩子们的名字从老大出生时就都取好了,依次叫陈渝红、陈渝军、陈渝战(兵)、陈渝士,“渝”代表四川(当时重庆四川还没有分开),四个孩子名字最后一个字连缀起来就是“红军战士”,寓意他们是来自四川的红军战士的后代!孩子们的名字,既饱含了陈永弟烈士对生养自己的家乡一生的惦念,也见证了他戎马一生。的革命岁月。

 

陈永弟1917年-1978年)

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四方面军十一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四方面军军委会警卫员一连文书,党中央政治局收发科科长,机要科译电员,山东分局机要局机要股长,山东分局党校指导员,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师部协理员,二十二军政治部宣工科组织干事,教导员,宁波军分区组织动员科科长,浙江镇海县人武部部长,慈溪县人武部部长等职务。1960年转业到长办,历任政治部福利部科长,长办水文处政工科科长,水文处处长以及长办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党内历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中共长办临时委员会委员。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