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 试运行期间联系方式:027-8774542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读书公益

不朽的功勋 [连载] 李肇基:大迁徙的组织者

2015年09月14日 武汉晚报

武汉沦陷前,涌向宜昌的难民一度达到了3万多人,人们扶老携幼,心急如焚地盼着早一天入川。国民政府官员及其家属拿着卢作孚的私人函件,带着金条与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经理李肇基洽谈乘船事宜,这件事每日多达三五百起。由于操劳过度,曾患肺结核病的李肇基旧病复发,大家都劝他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但他依然坚守在指挥船只调配和运输的岗位上。

“只要对抗战有利,我们就运!”这是李肇基坚守的原则。宜昌及上游各港口的装卸条件较差,李肇基便紧急增调起重设备,增加驳船和搬运装卸工人,宜昌港搬运装卸工人一度多达二千余人。为了打赢这场抢运大战,民生公司员工经常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抢装抢卸,挑灯夜战。船员们则以昼伏夜行办法,来躲避敌机的轰炸。每当入夜,码头上灯火通明,号子声、汽笛声此起彼伏……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危在旦夕,大撤退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民生公司只有20余艘船,单艘船的运载量只有200吨至600吨,要完成全部运输任务,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正值深秋,长江三峡即将进入漫长的枯水期,届时稍大一点的船只都不能行驶。这时,经验丰富的老船员段崇高提出了“三段航行法”,即在重庆和宜昌间的万县和青滩两地划分为上中下三段,采取分段运输的接力方式,加快货物运输速度和船舶的调配。李肇基与卢作孚采纳了这个建议:将最重要、最笨重的设备直接送到重庆;次要的、较轻的设备送到万县;更轻、更次要的器材送到奉节,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资和人员撤退。

1938年10月24日,宜昌撤退大幕就此拉开,24只船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上游各港口之间。为了争取时间,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从上游回来的船只,快到码头时即将舱门打开,轮船刚刚抛锚,驳船就已靠到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眼看时间一天天逼近,民生公司又征用了850只木船,运载轻型物资。那时木船入川要用纤夫拉纤,他们又雇用了大量的纤夫。日军不断出动飞机对宜昌和航行中的船只进行轰炸,民生公司几乎每天都有船只和人员在空袭中受损。

惊心动魄的40天大抢运胜利结束,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共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但是,民生轮船公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6艘船只被炸沉,69艘船舶被炸坏,117名员工牺牲,76名员工伤残。如果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国家的力量,由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那么,宜昌大撤退则是因民生公司倾尽全力才得以成功。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