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 试运行期间联系方式:027-8774542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回顾

将军百战洒碧血 后人追思吐心声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武汉晚报】

--与鬼子肉搏牺牲  后人想迁“将军坟”至武汉
 
    今年已70高龄的王将军的儿媳王贻萱和她的女儿(左)在海军工程大学的宿舍回忆往事。

 
        王甲本(1901—1944),云南富源县人,1918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中,他参加了9场。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军以上高级将领有9位,他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唯一和日本鬼子肉搏牺牲的。
1901194419182299
 
 
        他和湖北武汉有不解之缘。他是从武汉出发奔赴抗日战场的,曾转战鄂西,最后从湖北行军至衡阳,牺牲在当地一个小山村;他与湖北钟祥姑娘相爱,在武汉生下两个儿子;他的妻儿定居武汉,现在在彭刘杨路还有他们的旧居。
        昨天记者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她说:“我看了晚报最近《同铸丰碑祭英魂》的系列报道,很有感触,我的公公王甲本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一位国民党将军,1985年他被国家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我想谈谈他的传奇经历。”
        记者找到了这位叫王贻萱的老人,听她讲述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时光倒回到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8月15日,时任国民党18军98师副师长的王甲本,随军从武汉开赴抗日战场,这是“8.13”抗战打响后,全国第一支赶赴上海的援军。王甲本以前常对妻子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内战没有意思!”现在终于可以打日本鬼子了,尽管在武汉降生的幺儿子王宁生还不到一岁,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
        战争异常惨烈,中国军队完全是凭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对抗,王甲本亲临第一线带领他的将士们打退了敌人的5次冲锋,一举收复月浦。此役,全师9000余人,伤亡4960人。
        淞沪会战后,王甲本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到1944年的长衡会战,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他参加了其中9场,因战功被一路提拔到第79军军长。
        王甲本治军严谨,曾下达“四杀”禁令:临阵逃避者杀!无故扰民者杀!官兵同赌者杀!奸淫妇女者杀!因此他的部队以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著称。
        1942年1月5日,他率部在磨盘洲截击强渡浏阳河北逃的日军,毙敌上千人。战争结束后,我军士兵发现了数百具敌人尸体,王甲本吩咐人挖了一个大坑把他们埋了,并叫石工刻上“倭寇万人冢”石碑。
        与鬼子肉搏牺牲
        1944年6月,日军进攻湖南衡阳,王甲本奉命率部从湖北行军赶至衡阳解围。
        8月8日,衡阳失守后,王甲本为保护民众后撤,要求停下来阻截敌人三天。
        9月7日拂晓,日军向79军军部包围过来,王甲本率100多名士兵转移,他带领手枪排在前面开路。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晨曦下,上千名日本兵着便装偷袭而来,与他们在村口遭遇。交火中,王甲本受伤,随身副官吴镇科命令卫士阻击掩护,他将自己的皮带解下来,绑住王甲本受伤的腿,同时背着王军长边打边撤。
        “你把我放下来,我要和鬼子拼到底!”王甲本强忍着疼痛说。
        “不,军长,要死我们一起死,要活我们一起活!”吴镇科斩钉截铁地回答。
        鬼子冲上来了,吴镇科只好将王军长放下来。王甲本咬牙带着手枪排迎上去。
        一时间,枪声、刺刀相搏的撞击声混成一片。
        等到增援部队赶来,他们看到了壮烈一幕:王军长仰着身子,身体靠在山亭栏杆的斜角,面向右倾斜,面部、头部、颈部被刺了两刀,眼睛半睁着,双手掌被刺刀绞得血肉模糊,没有肉,只有骨头。胸间和腹部,都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捅开。据分析,王甲本赤手空拳与日军进行了肉搏,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侵略者乱刀刺死,场面惨烈,令人动容。而在不远处山坡上,是副官吴镇科的遗体,身上也中了几弹,脸上手上同样有刺刀留下的痕迹。因为敌军还在山下,几名士兵就地挖了个坑,将王甲本和吴镇科葬在一起。
        人们从他身上找到一张带血的名片,现珍藏中国军事博物馆。
        王甲本为国捐躯后,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上将、抗日烈士,王将军故乡的云南富源县中安镇北大街被命名为“甲本街”。
        198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王甲本“革命烈士”称号。
        后人想迁“将军坟”至武汉
        在海工大王贻萱的家,老人说:“我公公王甲本其实与湖北武汉有缘。”
        她说,公公驻防钟祥时与婆婆王瑞玉相识结婚,之后婆婆一直随军。抗战爆发后,王瑞玉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从南京举家迁到武汉。
        受父亲影响,解放后,王甲本的三个儿子都从军,老二王宝书参加了抗美援朝,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三等功军功章,回国后考取华师,毕业后志愿到青海从事教育工作,直至去世;三子王康生、四子王宁生参军后,先后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老三后来在武汉海军工程大学任教,直至去世;老四现还健在,原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现退休定居哈尔滨。
        王康生的妻子王贻萱是中山医院的退休医生,他们的三个子女目前都在武汉生活或工作。她说,公公牺牲后,在部队官兵捐款下,婆婆带着几个孩子来到武昌买了一个房子定居下来,后来修长江大桥,房子拆迁后在彭刘杨路又还建了一处房子,1965年婆婆去世后房子就由外人居住了。
        记者昨日陪王贻萱和其女儿王芳一起来到这处旧居,周围邻居都很惊讶,这处破房子居然是国民党将军夫人的“府第”。
        王贻萱说,婆婆去世后葬在扁担山公墓,可是公公只身在外;她和子女商量后,想把公公的坟迁到武汉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并与婆婆合葬,一是让后人好尽孝,二是让武汉人民能记住这位抗日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