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1904—1998)江苏武进人。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肄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任中国土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测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他是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著有《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地图投影学》、《固体潮》等。
方俊
 
高尚荫
        高尚荫(1909—1989)浙江嘉善陶庄镇人。著名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30年—1935年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南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病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他在科研组织工作中的开拓性贡献有:194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病毒学研究室,195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大学微生物专业,1964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1978年创办我国高校第一个病毒学专业,并批准成立第一个高校病毒学系。
高尚荫在实验室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
 
        叶雪安(1905—1966)江苏金山人。192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3年公费留学德国。1935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文凭。1937年回国,任教于同济大学测量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任同济大学测量系主任。1955年参加创建武汉测绘制图学校(后改名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任一级教授、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湖北省委委员。历任武汉市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第一、二届理事。
        叶雪安是我国测量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85年,叶雪安的女儿根据父亲的愿望,用其生前存款设立了叶雪安大地测量奖励基金,迄今已有400多名学生和30多位老师获得奖励。
叶雪安
 
吴于廑
        吴于廑(1913-1993)安徽休宁人。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
        50年代,吴于廑致力于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
        60年代,又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我国的世界史学科。
        70年代起,吴于廑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了《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张瑞瑾(1914 -1987)湖北巴东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回国后,曾任中央水利实验处研究员、武汉大学副教授。
        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工学院副院长、水利学院院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电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的研究,所提出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被广泛应用。主编《水力学》、《河流动力学》。
张瑞瑾